2025-08-04 16:20:30
成功美术馆馆藏潘锡林先生作品《黄山夕照》
花鸟画和山水画如同中国美学双生花,前者以精微关照生命,后者以广袤承载宇宙,二者在笔墨精气神上同气连枝,共同构建起中国人对自然的诗性认识。而画家潘锡林,常常以“大痴山水”所惯用的“披麻皴”笔法融入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中,造成及其苍茫、野逸的视觉效果;同时又为了避免披麻皴的干笔效果在清初产生的四王山水上,那枯笔如草、味同嚼蜡一样的尴尬,先生又大胆的以较大面积的泼墨来弥补枯笔的不足,充分发挥枯笔的苍茫、润笔的生气,使之苍润结合,相得益彰。观其《黄山夕照》与《云涌天都》两幅山水力作,画家以纯熟的“披麻皴”法为骨而融汇古今,在传统皴法语言与现代审美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展现了黄山这一经典题材的崭新艺术生命。
“披麻皴”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技法,源自五代董源,经巨然、黄公望等大家发展完善,成为表现江南山水肌理的经典语言。潘锡林深谙此道,在两幅作品中将“披麻皴”的运用推向新的高度。《黄山夕照》中,画家以中锋用笔,线条柔中带刚、长短交错、疏密有致地勾勒出黄山花岗岩体的独特质感。在保持其基本笔势的同时,根据山石的具体形态调整线条走向,使皴法既遵循传统规范又不拘泥成法。在墨色处理上,画家以赭石为基调点染山尖,山腰处辅以浓墨渲染,通过多遍皴染使山体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群峰呈现出沉着而又肃穆的色彩效果。《云涌天都》中,画家以干笔淡墨层层皴擦,通过笔触的叠加与墨色的渐变,营造出黄山云雾缭绕、山体若隐若现的奇幻效果。再充分发挥水墨的滃晕特性,以“泼墨”与“破墨”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画面中墨色浓淡干湿变化自然,云气的流动感与山体的厚重感形成鲜明对比,虚处不浅薄,实处不板滞,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美学追求。潘锡林在两幅作品中都注重留白的运用,计白当黑,使画面在饱满中见空灵,在繁复中得清逸,展现出高超的构图智慧。
成功美术馆馆藏潘锡林先生作品《黄山夕照》
潘锡林以“披麻皴”为经、泼墨为纬,在一尺素宣上编织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水精神,那些看似随性的枯笔皴擦里,沉淀着五代董源的文脉基因;那些酣畅淋漓的泼墨处,又跃动着当代审美的生命节奏。在《黄山夕照》的赭石暮色与《云涌天都》的氤氲墨气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黄公望“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笔墨遗韵,更触摸到画家对传统程式语言的创造性转化——他将古人表现江南土坡的柔韧线条,升华为刻画黄山花岗岩体的铮铮铁骨;把清初“四王”僵化的干笔程式,重新注入了水墨交融的盎然生机。这种“借古人之法而开自己之生面”的实践,不正是中国画学“师古而不泥古”精髓的生动体现吗。
(文\成功美术馆 蒋成莲)
画家简介:潘锡林,出生于1955年。别名梦云,野风堂主人,安徽天长人,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理事,中国手指画研究会艺委会委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画院花鸟画艺委会副主席,安徽省中山画院副院长,安徽省指墨书画院副院长,滁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天长市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