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5 18:08:07
祥林嫂抗婚析——《祝福》教学有感
胡宁
鲁迅小说《祝福》,有一段关于祥林嫂抗婚的情节:当守寡后,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的祥林嫂,被婆婆带人绑架回去后,卖给了贺家墺贺老六,祥林嫂被卖时“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他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也还拜不成天地”。甚至拜堂时祥林嫂“是在闹得厉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对于这个情节, 许多人认为是祥林嫂一生中一次生命的闪光,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族权的强烈抗争,是她向自己不幸命运的一次勇敢反抗,也就是说,祥林嫂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幸而做出了这样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拼死反抗。
真是这样吗?非也。细读《祝福》,琢磨作者的本意,绝非如此。祥林嫂的抗婚非但不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反抗,相反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一次可悲的殉葬!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的一次毫无价值的牺牲,可以说,这是一次愚蠢的行为。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并不幸福,丈夫祥林比他小十岁,根据死了丈夫后,逃到鲁镇的祥林嫂只有二十六七岁推算,祥林死时最多十六七岁,还是一个病危的孩子,这样一个极不和谐的婚姻,显然是一个封建买卖婚姻的结果。按旧社会的常规,女子最迟十七八岁就出嫁,那么祥林嫂当初嫁给的仅仅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对于这样一个畸形的婚姻下的祥林嫂,仅仅是祥林家的一个廉价的丫鬟,一个供婆婆使唤的奴隶,毫无幸福,她和祥林也无感情可言。可是作为受害者祥林嫂,并没有反抗这样不合理的婚姻,却是逆来顺受,坚持到那个衰弱的祥林死去,才逃出婆家。可见,若不是祥林的死亡,祥林嫂几乎丝毫没有摆脱这个无爱婚姻的想法,更不可能拼死反抗,逃出婆家,只是逆来顺受。
那么祥林死后的祥林嫂,逃到鲁镇是为了寻求婚姻幸福吗?更不是。逃到鲁镇的祥林嫂,不是为了寻求婚姻幸福,相反是为了恪守封建礼教,不嫁二夫!因为没有再嫁的动机,所以她在鲁四老爷家从不计较待遇而整日的干活,一个女人顶得上能干的男人,竟然还“白胖了,嘴角有了笑容。”可见,她所要的仅仅是当一个不再嫁人的安稳的奴隶,做个“节妇”。可见,到鲁镇的祥林嫂不想反抗封建礼教,也不想再嫁,只想遵守礼教,做个从一而终的寡妇,一辈子做祥林名义上的妻子。
婆婆的绑架改变了祥林嫂的意愿,封建婆婆不让祥林嫂从一而终,不让她遵守封建礼教,强迫她再嫁,这使祥林嫂感到了奇耻大辱,所以才有了拜堂时的拼死反抗。
然而,戏剧性的事情是反抗的要死要活的祥林嫂,不久却成了贺老六的贤妻,儿子阿毛的良母,和贺老六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这个结果看似荒唐,实则合理。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后,其实就被断了退路,娘家没人,婆家不要。拜了天地就等于嫁了人,不可能再与祥林从一而终。更何况,老实厚道的贺老六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一个能干活的庄稼汉,这对于没有过爱情的祥林嫂来说,不能不动心,所以她才“交了好运了”,“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在这情与理的矛盾中,祥林嫂倒向了人性的一面,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正是嫁给了贺老六,祥林嫂才过了一段真正的婚姻生活,也正是这段生活,才使祥林嫂在后来陷入了更大的不幸之中: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去,悲痛上加悲痛,击垮了这个能吃苦的女人。礼教的挤压,社会的歧视,使她从不幸走向更大不幸直至死去——这才是封建礼教的罪恶所在,也正是鲁迅为民族命运苦闷、思考出路的原因。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