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2009-07-08 10:25:34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 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 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 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 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 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 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 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 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 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 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最新文章

联系方式

兰州成功学校

地址:兰州市东岗东路向东3公里马家梁开发区
联系电话:总校:0931-4909588;小学:13619393009 13993170345;初中:0931-4909596 18919061438;高中:0931-4909599;高一:18368911752;高二:18719813439;高三:18368911752;职普融通:18194241715。
兰州成功高考复读新校区:李老师:189 9318 8317;高老师:138 9369 5368;汪老师:130 8879 3818;王老师:182 9312 1783;李老师:189 0938 3399;刘老师:177 9757 9777。
兰州成功中考复读一校:13919269314 0931-8310395;二校:15009347016 0931-8327196;三校:18393350584 18719856165;五校:18794756190 0931-8371852;六校:18298400168 0931-8323250;七校:13993103039。
兰州新区成功学校咨询电话办公室:0931—8320998;小学:18809468996;初中:13919312342;高中:18193872557。

河西成功学校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西二环路
河西成功学校咨询电话办公室:0935-6117988、6116799;小学:13993170345;初中:18194193046;高中:13679365955;职普融通:19993556608 13679365955 13893545232 13993555045;高考复读(武威):1391997739215209308606
兰州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