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6 11:47:05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诊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帮助学生卸包袱减压力,正心态,点亮心灯,可喜。
然而,治病讲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也应对“症”下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究其原因,学生的心理“疾病”是如何感染的呢?除了在家里被家长“传染”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在学校患上的,由老师“传染”的。因为有的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学生的心理施加压力,制造障碍,蒙上阴影。学生的心理有问题,其实“病”根之一在老师身上:有的老师至今还在以考试成绩排名次、论英雄,对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关爱有加,对考试分数低的学生挖苦连连,因而导致有的学生患上了“自暴自弃”症;有的老师“嫌贫爱富”,对有钱有权家庭的学生过分偏爱,对“平民”家庭的学生另眼相看,因而导致有的学生患上了“自卑自弃”症;有的老师在班级管理时采取“高压”政策,交流沟通少,批评训斥多,因而导致有的学生患上了“恐惧”症……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病就会越来越严重,这些学生的“心病”一旦病入膏肓,就成了“问题学生”。
对于学生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对症下药,隔绝“传染源”,仅凭一个心理辅导室,几位心理辅导老师,要真正治愈学生的心理“疾病”,恐怕是天方夜谭。因此,笔者认为,要诊治学生心理“疾病”,必须师生同治,“铲除”病根,才能避免学生反复“感染”。更主要的是应该在老师身上下功夫,帮助老师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更好地治愈学生的心理“疾病”。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