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门,上电梯的时候遇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和一家三口。
上了电梯后,老人赶紧窸窸窣窣地按好楼层。看到老人磨磨蹭蹭,明显感觉到那个妈妈有点不满。
过了一会就大声问:“按了楼层没有啊!”,自带几分怒气。
“按了,按了”
“是一楼还是负一楼?”声调又升高了。
“都按了,我在一楼下,你们去负一楼。”
然后她又像换一个人似的跟儿子说话:“说,今天想吃什么,妈妈带你去。”胖胖的小家伙说:“能不能带奶奶一起去?”
“她太老了,去不了。”
“你看你,怎么又穿这么少,不怕感冒啊!”
到了一楼下电梯时,没有搀扶,更没有一句嘱咐。老人留着一个瘦弱的身影,消失在门的那边。而对孩子却是百般地怜爱,生怕有半点不周到之处。
我们有太多的家庭,把孩子当作了家庭的中心,而把老人当作一个过客一般。甚至对自己也是极其苛刻,还以这种付出为乐。
所以在饭桌上,好菜都是第一时间夹给孩子。一条鱼上桌,最嫩的鱼肉都被挑拣出来,送到孩子碗里。
最后剩下的就只有鱼头鱼尾和一堆的鱼骨头。而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最主要的是老人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就应该吃差的。
所以孩子的糖果掉地上,孩子要捡来吃,老人赶紧阻止,然后捡起来,自己吃掉。还跟孩子说:“那个脏,你不能吃”。
于是孩子理所当然觉得好的是自己的,差的给大人吃。
当老人带着孩子出门,平时对自己抠抠缩缩,但是孩子要几十元上百元的玩具,很多时候二话没说就给买了。还一边说着:“只要我的乖孙子喜欢,那就买。”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几年前,曾有一篇文章火爆互联网。
一位奶奶每天都会带孙子去一家店吃牛肉面,这个奶奶每次都会叫2碗,然后把自己碗里的牛肉都夹到孙子碗里,然后乐呵呵地看着孙子大口吃面。
有一次,奶奶没当着孩子的面,就把牛肉夹到孙子碗里了,孩子没看见。后来,孙子嚷嚷着要奶奶把肉给她。
任凭奶奶怎么解释,孩子都一口咬定奶奶把牛肉偷吃了,大喊“奶奶是骗子”,在店里撒泼大闹。最后老板出来,哄他们走,说:“我不卖你们牛肉面了!”
没想到第二天,这孩子带着父亲又来了,后边跟着奶奶。父亲一进门就嚷嚷:“给我来三碗牛肉面!”
等面都上桌后,把其他两碗里的肉全都夹给儿子,还把老板叫过来训话:“我告诉你,我买的面,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就乐意把肉给儿子,你管得着吗?!”
边说边往碗里吐了口痰,然后领着儿子“昂首挺胸”地走出了面店,可算给儿子出了口恶气。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都会鄙视这个爸爸的做法,也会觉得这个奶奶太宠孩子了。
先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发生过,但是这样的事实却是常见的,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做过这样的事。
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点滴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父母的引导是关键。
我一直认为,养育孩子,品格永远是最重要的。品格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立世之本。
如果单纯只是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品格的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了。
有很多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可以放宽一点,长大后再严格一点”、“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事的。”
真的如此吗?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大”。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特别是年幼时,父母的影响是最深刻,最直接的。如果你从小对孩子骄纵宠溺,到大了的时候估计就来不及了。
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贡献。
比如丈夫通过努力保护自己的家,让小家变得富足幸福,妻子用心守护这个家,让家变得温馨有趣。
而孩子的到来,会给这个家带来快乐和惊喜。我们要把孩子当作家庭普通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核心。
因为凡是一个把孩子视为中心的家庭,往往会养出小皇帝。而大人们就如同宫女和太监一样伺候着他,这样的家庭不会出问题吗?
孩子觉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有感恩之心。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在外边不能受批评,只要老师批评了他,他就不想再去学习。因为没有人哄着他,但是这个世界本身带着残酷的一面,没有谁能带着保护罩生存。
请告诉处于优越环境中的孩子:别把所有事当作理所当然。在家里,大家是平等相爱的,我可以宠你,但不会伺候你。
丈夫要疼爱自己的妻子,妻子要尊重丈夫。因为夫妻关系要先于亲子关系。
父母要尊重爱护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的家庭会充满爱和温暖,而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也会是阳光温暖的。
兰州成功学校:
0931-4909588(总校办)
4909595(高考理科分校)
4546266(高考文科分校)
4909586(高中)
4909596(成功初中)
4909577(中考复读一校)
4546278(中考复读二校)
4909589(中考复读三校)
8692988(小学)
0935-6117988(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