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2 09:20:34
(编者按:12月18日,兰州成功学校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第三讲,全体师生其动脑想办法,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献策献计。会议中,兰州成功学校中考复读二校校长杨颢老师发言。
杨颢 男,汉族,现年59岁,甘肃省宁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任甘肃省宁县中学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宁县人民政府督学等职务。曾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和“五一劳动奖章”。现任兰州成功学校中考复读二校校长。)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探索如何抓好字词句识记专项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能力,如何引领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提高成绩,具体方法措施是什么?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现就我的想法做法与大家讨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探底,即接地气
(一)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底气。从《论语》中我
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一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一是学生提出问题来问孔子,孔子解答。他从来不大讲特讲。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感悟。
1、字、词、句的识记默写:字音、字形、词语及释义(包括成语)、教材中的古诗文重要语句及名句。所谓重要语句是指虽不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但在内容上富有哲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如2015年高考默写的第一个句子:《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答案:(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这些内容必须背过并会默写。先背过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要会灵活运用。此外,课本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必须背过,不光专门设题考查,也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2、常见(在中学教材里出现频率高的)、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
例如:201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几个常见常用的文言实词在教材中反复出现:
例如: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句中的实词“会”,虚词“以”怎么理解,直接影响考生对文本的总体把握。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集、会合)《岳阳楼记》
(2)会天大雨,道不通。(恰巧、适逢)《陈涉世家》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当)《行路难》
如果记住了这些义项,对号入座就理解了文本中的“会”是“应当”的意思。虚词“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这种用法在课本里经常出现。
再例如:“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也”句中的“今”
(1)吾属今为之虏矣(将要)
(2)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假如)
对号入座,可知文本中的今是“将要”的意思。
再例如,文本中的句子::后怒解,方被引入。的“引”,在古代典籍中出现频率很高,其常见义项必须记住。
(1)引而不发(拉弓)
(2)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3)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4)引赵使者蔺相如(请)
(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抽身)
(6)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7)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拽)
(8)虞常果引张胜(牵连)
(9)(武)引佩刀自刺(举)
(10)帝引在帷幄(请)
根据这些义项对号入座,可知文本中的“引”是“请”的意思。只有熟练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才能应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因为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而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内。此外,为差等生补课。
(二)、接生活之地气
语文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浓缩概括了生活),所以学好语文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古诗文还是现代文阅读文本,都是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注,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从古到今,人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标准是一样的。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先哲们呼唤着自由和正义,倾诉着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分别诉说着各自的事情,但是对人类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却是共同的。虽然存在不同的时空距离,但我们通过作品这个桥梁,可以和他们产生情感上、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我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础。此外,要留心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学科素养。例如2015高考、中考试题,唐诗的两位作者薛涛、韩偓,考生应该知道他们的生平。而且薛涛的《送友人》这首诗在许多唐诗选本里都有;韩偓的《故都》、《惜花》等诗也都出现在许多唐诗选本里,其情感与《残春旅舍》一脉相承,都是一个亡国之臣对他的皇帝唐昭宗和大唐的都城长安的怀念之情。
古诗鉴赏的方法:三个回归
回归作品(品味意象、意境)
回归作者生活的历史时代
回归作者化身作者
二、拓宽,即拓宽知识视野,训练思维张力
课内——课外 阅读——写作
例如:学鲁迅小说,可引导学生读《呐喊》、《彷徨》。学李、杜的诗可引导学生去读《唐诗一百首》、《唐诗选》《唐诗鉴赏辞典》等。
学《鸿门宴》可以让学生写人物评论;
例如:1、“有勇无谋楚霸王”2、“性格决定命运——读《鸿门宴》有感”3、“可悲可叹曹无伤”4、有勇有谋樊壮士5、上下同心,所向无敌6、智者退秦师,匹夫使秦怒——谈烛之武与荆轲
现代文阅读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是能力不是知识,无法传授,只有训练。在教师指导下的训练。
W=A+B(a+b)
W阅读能力、A阅读速度、B知识背景、a确认能力、b整合能力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确认能力和整合能力。高考第一卷考确认能力,第二卷考整合能力。中考两篇现代文阅读都考整合能力。
第一卷客观题阅读的思维过程:
目击文字——理解文本——阅读题干——锁定信息区间——对位、比较(比较是关键,阅读能力在比较中接受检验)——判定答案
第二卷主观题阅读的思维过程:
目击文字——理解文本——阅读题干——筛选答题信息——对检索的信息重新整合——组织答案语言——分条陈述
2015高考第一卷三问都让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置干扰项时用了“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技巧。第一问考判断,采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A与原文表述不符,第二问考推理,错误项C,采用了“强加因果”的手法。第三问考归纳概括,错误项B,采用了“无中生有”的手法。
2015高考第二卷现代文阅读:小说《塾师老汪》人物传记《将军赋采薇》选做其一。难度系数相当,第一问都是多选,一是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一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都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在第2问,一在第4问;都有对思维张力的考查,一是孔乙己与老汪形象异同点的横向比较,一是对两首诗牵涉的诸葛亮、秦始皇两位历史人物的纵向延伸。都有结合材料分析表达的一项考查。相比之下似乎小说的问题好回答些。
第二卷最大的问题是检索有效信息,重新整合,组织通顺连贯简明的题的语言去准确地分条陈述,规范性、逻辑性、条理性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达不到。
中考现代文阅读成绩更差。就中考复读二校生均入校语文成绩93、55,上周用原题在5、6班考了一下,5班人均96、30,仅仅增长2、7分,。
对策:课堂教学问题化
1、每一篇现代文阅读篇目设计问题,晚自习预习课放下去,学生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看能达到何种程度(探底)。
2、课堂教学检查预习效果,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讨论再次练习。各组选一名代表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点评(拓宽)
3、同一单元的课文横向比较,不同题材,纵向延伸。拓宽知识视野,训练思维张力。
例如:九年级(下)《谈生命》与《人生》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真谛的探讨,尽管作者的国度不同却对人生的关注一样。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异同,归纳概括两篇文章在切入角度、构思立意、哲理阐发、语言表述的异同。《那树》与《地下森林断想》描写对象都是树,概括其异同。再例如“孔乙己”与“范进”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等。逐步训练现代文阅读能力以提高成绩。
不同题材,纵向延伸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乡愁题材,有什么异同,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拔高,即提高人文素养,训练表达能力(课后滚动)
字词句识记要抠,人文素养(思想与知识的自然融合)要教。突出的问题是不会写作文,没有思想,不会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不知道详略取舍,不会开头。
对策:手把手地教
例如2015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600字;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4、不限文体(诗歌除外);5、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自己最熟悉的人:教会记叙文的详略与取舍,示范作文(一):
重拾记忆
蓦然回首,一个个斑斓多彩的记忆的碎片,在我生命的历程上熠熠闪光。那或微弱或强烈的闪烁的光,催着我一直向前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是父亲的那双手。
那是一双粗糙的长满老茧的农民的手,充满力量,充满慈爱。
我家的门前有一条河,叫宁江。河面宽,河水深。六岁上那年的深秋,我在河堤上玩耍,一不小心掉入河中。一霎时冰冷的河水漫过头顶,就在我绝望的时候,父亲的双手把我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那个夜晚,父亲彻夜未眠守在炕头。天亮了我醒来时,一碗热气腾腾的中药放在我的面前,父亲转身扛着犁又下地去了。
那是一双朴实的手。充满坚毅,充满信心。七岁那年的秋季,父亲的大手托着我的小手,把我领进了小学的大门,从此我踏上了读书之路。从此,每一个黎明,父亲把儿子背过河去,黄昏时分把儿子接过河来。到了冬天,慈爱的父亲怕儿子掉进冰窟窿,还是每一个黎明黄昏陪伴着我过河。一直到上完四年级,父亲才放心我一个人过河。
那是一双灵巧的手,充满智慧,充满新奇。为家维持着艰辛的生活,为我编织着多彩的梦。当父亲看到他的儿子跟在有钱人家的孩子后面,羡慕人家孩子的玩具马车时,父亲不让他的儿子受歧视,受委屈。一天早上我醒来时,看到炕头上一个木头做的漂亮的小马车,上面还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惊喜之后,我也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了一回,他们羡慕的目光让我很自豪。
那是一双勤劳的手,充满艰辛,充满汗水。刚上初一那年,春季田径运动会,我报了三千米长跑比赛项目。我想,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肯定速度上不去。就给父亲说想要一双运动鞋,父亲笑着说:不会误了儿子拿名次,你放心好了。第二天,果然一双崭新的运动鞋放在了我的面前。母亲说,你爸昨天上山采药整整一天,手都划破了。回来卖了药买的这双鞋。那次比赛我拿了第一名,当我把奖状捧到父亲手上时,我看到了父亲手上的伤。
进城上高中的那天,父亲把我送到公路边。一再叮嘱我:“晚上睡觉把被子盖好,小心着凉”。班车开动了,我看见父亲那双充满沧桑的手在瑟瑟秋风里挥动着,挥动着……
坐在考场,就地取材。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思考。示范作文(二)
重拾精神
精神是生命的支撑,精神是生命的阳光。失去精神的生命犹如经霜的玫瑰,艳丽不再,芬芳不再。人唯有正视挫折,振奋精神,生命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2014那个火热的夏天,是我精神上最冰冷的季节。中考失利,没有考上我心仪的重点高中。父母那失望的眼神我无颜面对,老师的惋惜,亲友的叹息,邻居的嘲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理解了“挫折”、“打击”的含义,整天窝在家里不敢出门。
在度日如年中熬过了两个月,秋季开学的日子更让我煎熬。每天早上看到小区里的父辈们都匆匆忙忙去上班,学生们都背着书包去学校,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自己的社会定位,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闲人。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雄鹰若不飞上蓝天,生命就失去了重量,跟一只鸡没有区别。只有振奋精神,生命之光才绚丽灿烂。于是鼓起勇气走进成功学校,决心再来一次冲刺,用闪光的青春谱写生命的乐章。走过秋,走过冬,迎来了又一个火热的夏。回首每一个日子,操场上有我坚实的足迹,教室里有我奋斗的汗水。披星戴月,夜夜苦读,风霜雨雪,从未懈怠。每一个周末走出校门时,我丁宁自己:“成功成功,我要成功”,每当走进校门时,我告诫自己:“成功成功,一定成功”。一次次月考检验着我的努力,一次次班会反思着我的行为。走过的日子里,我充实,我无悔。我没有虚度一寸光阴,我没有消磨丝毫斗志。凛冽寒风里,我坚强;冰天雪地里,我拼搏;我没有失去良知,我没有失去自信。生命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一个人,阅历可以不足,但思想不能肤浅。这一年,我长大了,似乎经历了许多许多。
走出成功学校,走进人生考场。当我拿起这张考卷时,我毅然写下“重拾精神”。望着窗外的白杨,浓浓的绿荫,那不正是大自然的青春吗?深秋时节,黄叶飘零;春回大地,重拾精神。生命就是这样一次次展现着风采。她启示我们:人啊,只有重拾精神,生命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信手随笔拈来,写出思想深度,引领拔高。深入浅出。示范作文(三)
重拾思想
夜色苍茫,繁星点点,熠熠闪光,频频眨眼,那是宇宙的思想;源出青海,横贯北国,直下大海,气势磅礴,那是大地的思想。仰望苍穹,星星告诉我,人要活得明白,就要有思想;俯瞰黄河,黄河告诉我,人要活得精彩,就要有思想。
徜徉在皋兰山下,黄河之滨。我一次次在思考:怎样才能青春无悔,如何度过漫漫人生?“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再一次提醒我,寻找光明的过程就是思想的过程。天气越来越冷,距离中考只有六个月了。又一个十字路口,又一次人生选择,在默默等着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路走来,在嬉笑玩乐无忧无虑的顺境中度过,不曾深刻的思考过。把无知当单纯,虚度光阴误以为是过得潇洒。当遭受了第一次打击之后,我懂得了一个人生道理:一个人还活着的标志,就是这个人在思想着。老师说过,“思想”既是个动词又是个名词,当你觉得它是动词时,说明你在思想;当你觉得它是名词时,别人在思想。
苹果曾经掉在无数人头上,他们是起来把它吃了。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有了万有引力定律。那是因为牛顿在思想。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宿舍,上床休息,停止思想。尽管有人打牌下棋,有人胡喊乱叫,有人装神弄鬼,那是他们的事,我进入了梦乡。
黎明即起,繁星满天的时候,我振奋精神,重拾思想,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我随着孟子思想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思想着诸葛亮身居隆中,心系天下的情怀;我思想着“愚公移山”矢志不渝的精神;我思想着勃兰兑斯关于人生的阐释。我思想着,我陶醉着,我幸福着。每一个日出日落,我过得充实而有趣。我想,或许生命的过程就是在一次次重拾思想。
远古时的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思想,当代社会每前进一步更需要思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尤其需要我们激发生命的灵感,迸发思想的火花。在这个重视物质的时代,请重拾思想吧。
学生先写他的作文,然后再抄我的作文。再比较,看缺什么,然后写“我的写作感悟”。每次作文就这样手把手,教学生写,教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感悟写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写好作文。
关于书写:规范清楚即可
今天的汇报,也是成功教法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即:探底——课前预习;拓宽——课堂教学;拔高——课后滚动
最后用魏书生的一副对联结束我的汇报:
潜心教书处处都是净土
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
(编辑 朝霞)
本文为兰州成功学校老师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