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17:48:19
授“ 鱼 ”之后授“ 渔 ”
— 非知识因素失分剖析之六

还剩80天我的学生就要中考了。如何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再拼一把力,再多一份胜算,这力怎么拼?带着这些疑问我和我的学生共同走进了总校领导的课堂。
“ 会不一定对”,一直是我们最大的困惑和遗憾。试卷发下来,有些学生看到自己很有把握的题上醒目的红“ × ”,先是惊讶,之后是懊悔。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恨铁不成钢地骂他们:“ 怎么不细心!”“ 这题没讲过吗!”“ 一到考场上把平时给你的方法全扔到考场外面了!”……师生共同叹息一番之后,不得不再次重复讲题。总校领导的一堂课让我的脑子里突然亮了那么一下,但不知是否体会对了。
讲试卷确实不能单纯地对答案。作为老师心里首先得有底,得由“ 一个 ” 通向“一类”。例如我们语文的修改病句专题,通过三堂课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把典型病句、病因掌握了,结果在达标检测的时候有1/3的学生依然有失分现象并且都是“会”的没得分。
题目是这样的:“写出下面两个病句的修改意见”。病句本身很简单,但是学生犯了两个错,一是审题不严密,二是答题不规范。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删除“左右”。学生直接把修改后的正确句子给写在了空格上,他们将“ 修改 病句”和“修改意见”混为一谈。我一讲解,他们才恍然大悟,当我说:“这就是 典型的…… ”这时孩子们居然异口同声地接道:“会不一定对!”我又乘机将历年来中考病句考查的题型归类让他们体会,也许是因为时间紧,孩子们也焦虑,所以听过这堂课后,他们有意识地开始注重方法,再次把以前的卷子拿出来,部分学生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无精打采地看,而是试探着从自己的失分点中找得分点。
我想在以后的复习当中,在归纳精讲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非知识因素”,努力让“会”的一定对,我们应该能实现事半功倍。
点评:孔老师这篇感言写得不错。对一些新的方法和技巧不一定要理解得多么深刻透彻,慢慢来。这篇感言只对“把会的变成对的”这句话结合实际 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好。希望对“讲题时老师不要轻易说出答案,而是激发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和“提升成绩的着力点在变式题”这两句话继续进行思考。
(摘自初中语文老师孔老师的发言) (2012 -03 -23 10:26:16)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
